【遇見陪伴五週年特展】

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舉辦「遇見陪伴」台灣晚緣五週年特展,開幕式現場嘉賓雲集,由音樂創作人葉懷佩及志工黃順明以吉他、二胡合奏「幸福在這裡」、「月亮代表我的心」,溫暖的歌聲敲叩內心深處,彷彿走入時光隧道,令現場觀眾醉心回味不已。

本次特展舉辦多場公益講座,邀請各界人士,從陪伴經驗、生命故事出發,一起在動人的真實情節裡,感受陪伴的溫度、體會陪伴的力量。

基金會董事長悟因長老尼致詞說到,每一段因緣都來之不易,願我們珍惜服務的長輩、珍惜合作機構、珍惜每位志工、彼此互相陪伴愛護,讓高齡化的台灣社會,愈來愈幸福。


【陪伴到圓滿】

首次聽演講聽到落淚,那是張輝誠老師於5月19日的演講「陪伴到圓滿」。陪伴父母的歷程充滿讓人哭笑不得的場景,還有悲傷、壓力、心疼、有愛、溫暖與勇氣。

忙碌的現代人,每天除了手機上的訊息,接觸最多就是身邊的人事物了。當生活資訊爆炸,遇上人際關係上的挫折時,常會有哪些反應呢?除了憤怒、諷刺、沮喪……,如何避免讓自己暴走而使情況陷入更困難的境界,又如何安住於陪伴的當下呢?

張輝誠
文學博士、作家、學思達創始人、教學總監

也許我們可以試試了解薩提爾模式(The Satir Model),張老師舉自己的親身例子:一天,老師全家人開心地在餐廳用餐。突然阿嬤不小心將熱湯濺到孫子手上,孫子暨痛又生氣地說:「阿嬤是故意的!」原本是快樂的用餐氣氛降到了冰點……。這時,身為父母的你,會怎麼做的?站在阿嬤這邊?還是站在兒子這邊出氣呢?

好在,張老師運用了薩提爾的溝通方式,將兒子被熱湯濺到的手處理後,帶著生氣的兒子到餐廳外面談話,並問:「兒子,你現在一定很痛!」兒子:「很痛!阿嬤一定是故意的!」父親:「所以你很生阿嬤的氣?」兒子:「對啊,我很生氣!」父親:「那麼你想阿嬤怎麼做,你才會不生氣?」兒子聽到靜了下來。父親:「如果阿嬤跟你道歉,你就不會生氣了嗎?」兒子:「對!」

這時,父親回到店裡跟自己的母親說孫子現在是痛又生氣,阿嬤這時慌張又擔心地說:「我不是故意的啦!手有沒有怎麼樣?」父親回:「阿母,孫子要你跟他道歉。」阿嬤當然說好,趕快去跟孫子道歉了。於是,大家又快快樂樂地吃飯,沒有浪費這個美好的假日聚餐。

如果是您是那位父親,您會怎麼做呢?

「陪伴」無時無刻都在發生,生活中父母與孩子的相處、工作中與同事夥伴對話,我們傾聽、訴說、同理、面對……。每個相遇都是「陪伴」的開始,而人類最深層的地方,其實有著相同的渴望。薩提爾提供我們認識自己、他人和情境的模式,當我們足夠認識自己,不再傷害自己時,「陪伴」關係,其實就是和自己內在的一致與圓滿了。


【從《捨不得不見妳》談生命與愛的種種樣貌】

陪伴有很多層面,包括決定在家照護自己的母親。

鍾文音老師與我們分享,當初與母親的關係是對立與衝突的,直到母親的倒下,這一切都來得太突然。

在醫院看著母親像個壞掉的玩偶,癱坐在輪椅,於醫院昏暗的長廊上;請人照護母親,卻發現母親背上一整片褥瘡;當母親已無法言語,無法好好地為自己發聲,在病床上痛苦著的是自己的母親。

鐘文音
曾赴紐約習畫。專職寫作,兼擅攝影,擔任國內外駐校作家,授課閱讀與寫作

單獨的照護總是不容易的,何況是新手。開始在醫院間流浪,拼命學習相關的照護知識,幾乎24小時的守候……

可想而知那是精神上的壓力也是身體上的勞累。這都還能面對。最難受的,是因為不知道盡頭在哪?要有多強大的意念才能支撐癱在床上的母親度過每一天?

鐘老師透過書寫,深刻紀錄當下感觸,文字成為情緒抒發的出口。透過記憶的回溯,具有和解的力量。老師分享到,用時間記錄容易遺漏,我們還可以借助空間來召喚,譬如她曾試著依照母親以前說過的,搭乘第一班公車上陽明山,揣想以母親的瞳孔去看、去聆聽、去感受。

晚緣志工也常透過書寫,記錄當下陪伴的心情變化與體悟,透過持續的書寫,練習與自己對話,整理自己與晚緣、與長輩、與身邊每個人的相遇,每每想起源頭、憶念初心,都使人平靜,感受生命的鍛鍊。

老師從母親發病到最後決定在家照護,一路上不是單向的陪伴母親,母親也同時陪伴了自己。這個歷程,是老天爺給一個女兒補課、補考的機會,如果生命沒有悲傷來平衡,那幸福這個詞是沒有意義的。

留下一個回覆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